"我們以為對孩子有益的事,是否真的有益?"

昨天一場麥肯錫的演講,讓我想到台灣沸沸揚揚十幾年的教改問題。

1994 年,四一0教改聯盟提出了四項構想:

1.落實小班小小校
2.廣設高中大學
3.推動教育現代化
4.落實教育基本法

當年希望能減輕孩子身上的書包的父母們,應該想不到換來的卻是找不到工作,或是找到低新工作的孩子們吧。結果養兒防不了老,錢還是得自己存得好;當年的學者們希望給兒童一個美好的未來、輕省的壓力,卻換來更多補習班、一堆流浪教師、一群態度隨便、又沒競爭力的大學生。

到底,當年是哪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學者主導規畫的?到底,當年是她是怎麼想的?

這場演講,是麥肯錫顧問公司,分享他們在芬蘭進行的教育改革專案。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生表現,特別針對後段班的學生,他們的理論是,其實只要將後段的學生提高50%的表現,整體學生的表現就可達25%。

他們同時發現學生的表現完全與政府投入的教育支出其實不成正比,美國過去二十年來教育經費支出比有增無減,但學生素質,特別是公立學校,依然不盡理想 (我個人也認為,美國的教育之所以成就今日之難以回天,主要是因品格教育失去焦點)。顧問公司另以新加坡為對照組,發現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有項特色─只收最好的30%的學生成為老師,並給予稍優於私人公司工程師的待遇,甚至會將老師送去私人企業實習觀摩,另外,針對表現不好的學生,提供特殊專班,實施補強教育。他們將教師當成一般企業徵才一樣的打廣告,透過嚴格的面試和篩選程序,目的只為了:讓全國的數學課,都以同一品質標準授課。

從結果及數字上的意義來說,新加坡的教育堪為標的。只是就我個人曾於新加坡受過教育的經驗而言,所為特殊教育,某程度上是將孩子懵懂之時貼上標籤。演講當中,有人舉手發問,問到那些被施與特殊教育的孩子,是否在未來,能追上一般學生,並且真正回到一般學生當中,麥肯錫顧問一時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。另個我很反對的地方,是新加坡過多的考試;小學分流考試、升中學的會考、junior college又考一次,升大學又考一次,比起台灣學生只要經立升高中及大學,台灣學生太幸福了些。

但從台灣近年的教育結果來看,我不得不痛罵一下那些廣設大學、一方面又以論文做為教授升等標準的教育部;廣設大學後,學生多了,教育素質卻下降,教授們為了多生論文而升等,便只好犧牲教學品質;個人認為台大醫學生上課吃泡麵看影片的確不該,但光罵學生的評論者,更應該好好檢視搞教改那票罪魁禍首。

這個專案執行得相當成功,我只是在想,台灣當年有沒有找過外面的顧問公司評估一下呢?推動教改的,最主要都是國內的學者、教育專家,卻很少以管理的角度看教育問題,所為借鏡國際經驗也只著重在美國,沒有放眼全球,而美國教育不慎成功,今日的美國人,甚至被譏諷是最無國際觀的一群人啊!

P.S有個笑話是這麼說的
一個會說三種語言的人,我們叫他trilingual
一個會說兩種語言的人,是bilingual
一個只會說一種語言的人,我們叫他 American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bookofdays2 的頭像
    bookofdays2

    [Book of Days]

    bookofdays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