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歲到近60歲,他們通了幾十年的信。

這便是舞台劇「收信快樂」的主軸;120分鐘裡,沒有化妝、沒有佈景,只有演員的表情口白,和一張長椅,一點點的鋼琴,以及燈光忽明忽暗來代表收信與回信,但透過兩人不停不斷的雁回字句,心情、期待、愁苦、迷思,走完兩人的一生,台下的觀眾們,也彷彿歷盡滄桑的來到了人生的盡頭,望著墓園裡的花朵、輕著微風、遙遙向藍天上的女主角淑芬揮揮手、微微笑。

在小學的某個走廊上,好學生淑芬被調皮搗蛋、不守規矩的瘦皮猴政國撞飛了一堆作業本,政國為了道歉,送了淑芬一支鉛筆和一封信,那只是兩小無猜的牙牙學語,卻一直一直的寫了下去。淑芬後來去了美國,開始經歷劇烈的文化衝疑,開始了叛逆、父母離異、面對歧視、墮胎、自我放逐,自我追尋,以走上藝術之路來結束他的青春期。

政國念了初中、建中,照父母的意思進了台大,這是典型台灣乖小孩模式,無聲無息,無波無浪的,就這麼長成了二十歲。看到這裡,我不禁呀然一笑,這一段彷彿說的是我啊!忘了自己曾調皮、把青春賭在書本上,眼裡只有第一志願的呆瓜,不就是那時的我嗎?

到這時為止,他們的字裡行間脫離不出成長的心酸與最直接、未反芻的感覺。對於文字背後主角的綺倪想像、期待;信是他們逃避現實的最佳出口,但想法對比也是強烈的;保守與開放、升學與自由主義、東方與西方、安靜理性與熱情感性、按部就班與脫序混亂、從男孩與女孩,最終到了男人與女人。

有段回信,寫於青春的尾巴;淑芬的母親在愛被個男人騙光了一切,在自己女兒的懷裡嚎啕大哭。淑芬寫了封信給剛念台大的政國,說出了他對母親的無奈與對男人的不信任,認為女人不該靠男人,應獨立、應自主;毫無人生閱歷可言的政國,也不知道如何安慰

政國回了信,一開使溫言安慰一段,後面則說他一心覺得男人該如何呵護女人,女人也當照顧男人,後面卻不倫不類的引述這是中國人的「陰陽調和」,一切美哉。

淑芬看了前半備感溫馨,但後半段近乎八股的不知所云的鬼話,讓她氣炸了。她回信:

「你這個大男人!」
「我不是大男人,我只是要告訴你..(盡力解釋)..
「你根本就是..............大男人、大男人、大男人!!!!!.
「我說過我不是,你要怎樣才相信我不是?」
「那首先你得承認你是個大男人。」
「好好好,我承認我是個大男人。可以了吧?」

「看吧!~~~你分明就是個大男人!!!」淑芬一副抓到對方小辮子的欣喜。而看了信件的政國,啞巴吃黃蓮的表情十分經典。

曾幾何時我也有過這樣的對話;無法理解女性對手的獨特思維,欲表現謙讓體貼,卻讓對方卻得寸進尺,逼得自己百口莫辯,彷彿跳進了陷阱。但究竟誰對、誰錯?
也許都沒錯,但也沒對。如果把戲看下去,當男女主角都已年過半百,更完整的看到了人生的樣貌,當年這場對話便是一笑置之的青春回憶了,這一切爭論的意義又在哪?


而這時,兩人的人生也面臨的轉折,政國因父親生病,為了減輕家中負擔,他轉到了師大中文系,他不再一帆順遂;過了不久被退學、去當了兵。

而這是不斷的追尋自由淑芬在意識流裡,寫下了這樣的省思:

我們不應該再通信了
這是個虛偽的過程
我們真的關心彼此嗎
我們真的在乎彼此嗎
不斷的通信讓我們兩個好像互相熟悉
但我常常連你長得什么樣子都想不起來
其實我們兩個並不熟
為什么我們可以通信這么久
原因很簡單
我們都很寂寞
你的寂寞來自你過的生活根本不是你自己
你在過別人期望你應該成為的樣子
在走廊上奔跑無拘無束的你
早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
我幫你聯系了一條脆弱的線
在真實的你和現在的你之間
你和我的對話
有如你和你自己的對話
這是你的孤單
而我的孤單則是我以為我自己很真
身上像是長了千萬根刺
誰靠近一不小心就會被刺到
誰還敢靠近
只有遠在地球另一端的你不怕刺
如果我們要長大
就別再通信了吧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————《我們不應該再通信了》



在部隊那無聊得讓人抓狂的環境裡,政國還是寫著,然後被退件,又寫著,又被退件,直到寫完了第十八封信。淑芬忽然回到台北,與他有了短暫複雜的交集。旋即就回了美國結婚,不久生了兩個女兒,開畫展,過了一段安逸幸福的日子,但好景不常,不知為什麼她離婚了,她開始酗酒,進行精神治療,恢復,開畫展,旅行,又酗酒,又治療這樣的輪迴著。

而政國退伍後,進了報社,文字之於他有種魅力,讓他充滿活力;然後開始他正式的(除了不確定得淑芬之外)第一次戀愛,然後失戀、再戀愛、再失戀,終於他也找到了人生伴侶,進入婚姻,然後開始衝刺事業,考上律師,步入政壇。

一封一封的信件還是在太平洋的上空魚雁往返。這時的文字不再是青春的宣洩出口,而是一種邁向未來的紀錄。



中年了,政國在事業上逐漸登上了高峰,但婚姻也出了問題,賢淑的妻子為了不能再懷孕變得歇斯底里,最後連架都沒力氣吵了,漸行漸遠。而政國終於鼓起勇氣去了美國與淑芬見面...

以下,保留點劇情。


當然,花會謝,人亦老。淑芬在精神病院裡結束了她混亂的一生,空留對岸的一支筆。信,依然是他們最後的句點。


我很喜歡這舞台的呈現,在華山藝文特區斑駁老墻的映襯下,很適合從事這一時光荏苒的劇本。幽默的是,這齣以文字信件為題的劇本,卻一封信,一個字也看不到,所有的演技,都繫於演員如何在讀出信時,呈現的表情線條與語氣情緒,是昂揚,是平蕩,是冷靜或悲傷,隨著年齡,由青澀白話,熱情奔放,漸漸趨於洗練、沉澱。而滿滿一百二十分鐘裡,演員需要被熟所有的信件,再活生生的翻吐,這讓我相當佩服。我很喜歡萬芳如此有爆發力的演出,特別是她以粉筆塗滿了整片地板,隨心所欲的作畫,一如她揮霍她特有的浪漫般。


但最讓我有共鳴的,是總可以在男女主角身上,找到一些自己,或是朋友的影子。我也想起自己在那沒有電郵的年代,寫下,或收到是字字珠璣,收到對方消息是多麼寶貴而興奮,有時不是萬金可抵;而為什麼有些人與人之間,可以有這樣的思思細屢連繫著?為什麼總有些情誼,是這樣的不因時空而淡逝?而為什麼,總有些人像是生命的過客,飄然散去,一如信裡偶然提及的路人般?

也許是因為隔著距離,降低了那種想要極力是應對方的期待、或是那些希望別人能否包容自己的掩飾及壓力。所以文字透出來的是近乎真正的直率。也許不加遮掩的表達(先姑且不論男女主角倫理上的問題)便是這友誼的養分。

走出劇場,我想起了一些人,在遠方的身影。
我,多久沒提起筆,貼上郵票,寄出一封手寫的信了呢?

外部連結:[外表坊時驗團 ]

團長/製作人:李建常
藝術顧問:賴聲川
文字/導演:單承矩
演員︰萬芳 單承矩
舞台監督:陳智康
舞台設計:黎仕祺
音樂設計:陳建騏
燈光設計:李建常
服裝設計:陳柏維
平面攝影:Franco Wang
平面設計:陳文德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bookofdays2 的頭像
    bookofdays2

    [Book of Days]

    bookofdays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